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今天是:

曾 东 区党员电教中心主任

日期:2020-08-19浏览次数:2223
一周的培训匆匆而过,从西子湖畔的课堂回到河洛岸边的单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走出去才发现“跳出瀍河看瀍河”的视角,在当前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杭州这座选择了以“数字经济”为发展新引擎的城市却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课堂上,楼迎军、陈德人教授和兰建平院长、徐越倩副院长等老师不仅语言诙谐幽默、讲授深入浅出,而且言语间处处显露了对杭州现今发展成就的自豪和未来发展远景的自信,陈功书记在结业仪式上和参观58企服信息产业园中的讲话更让我深受触动:“我们能不能做到?”大家高声喊“能”的那一刻,我感到全力建设新瀍河、发力打造副中心的内生动力在不断增强,一种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奋力追赶的紧迫感急切攀升。
在初到浙大培训课堂时,对新时代、新思路、新发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觉得杭州能够有如今的大好形势应该是“政策红利”和“阿里优势”的拉动。但随着什么是“六稳六保”、什么是“后疫情时代”、什么是“营商环境优化”、什么是“县域产业升级”、什么是“城市更新”等知识和现场一一入心入脑和生动展现。感觉自己的整个思维就像被粒子对撞机撞的粉碎后又基因重组了一样,深刻感悟了为什么身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杭州以“变”应“变”,左冲右突,危中求机,他们把杭州产业区域化“内潜”的优势挖到了极致、杭州人精于“算计”的特长用到了极致,硬是找到了一条“数字经济”的突围之路、抢先起跑。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不仅让杭州成为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也穿越了上千公里的地理空间切切实实的改变了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我们随时随地使用的“健康码”“支付码”“乘车码”都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物,就像楼教授说的那样:“码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码”,它的身后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具有无与伦比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产业链,是在5G技术、“互联网+”等新基建的支撑下形成的数字经济。
期间,我们参观了信息产业园、城市旧改现场和浙大校史馆,并开展了分组讨论,我所在的第四组在讨论中就以杭州在疫情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引,重点商讨了这些天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回去后,我们能够带回去些什么;下一步,我们建设美丽新瀍河可以干些什么,大家逐一发言,纷纷为瀍河未来建言献策。
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我们下步发展要有长远眼光。要把杭州经验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建议成立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团队,多想一些、先谋一步。围绕建设新瀍河的“123456”总体发展思路,为实现宏伟蓝图找到“多快好省”的创新抓手。还有的同志强调发展要有创新魄力。指出杭州有自身特色和先发优势,在数字化经济方面走在了前面,可瀍河同样也有独特的魅力和产业优势,孔子入周问礼、关羽勒马听风等等代表着我们瀍河文旅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也有同志强调瀍河在民俗餐饮业、轨道交通产业方面也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创新提升、做大做强。也有同志指出发展要有拼搏韧劲。干工作一定要持之以恒,学习先进经验的确非常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真抓实干,很多乡(街道)同志对基层治理问题非常关心,讨论中强调要把杭州特色经验真正吃深吃透,在城市管理方面,要努力学习杭州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要借鉴杭州无中生有、优中选优、特色作强的产业发展理念,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咬定青山不放口,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发力建设副中心瀍河更加出彩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我也觉得党建工作要更加求实、求效,在西子湖边我就看到了很有特色的党建元素,其中一个建党100周年的倒计时党旗雕塑就非常吸引眼球,在人潮如织的西湖景区,其“抓眼球”的效应无与伦比。
我们组织部的几位同志在沟通中也一致认为,与杭州相比我们瀍河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等方面需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围绕“党建+新瀍河建设”,选好“固本强基”“互促共赢”的突破口,根据基层和群众的迫切需求来努力创新,党建也需要市场认可、群众认同、效益认定,只有真正从需求方的角度出发才能形成党建工作务实有效的特色抓手和特色载体。

短暂的学习培训已经结束,我们建设新瀍河的伟大征程才刚刚拉开帷幕,在这个数字化、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新时代,就像浙大颁发结业证书仪式上王宣予主任讲的那样:我们都在“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场到哪里”对我们来说,现代社会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要求。

学习中我感觉每一个瀍河人都带着一种强烈的“渴望”,大家都如同“海绵宝宝”一点一滴、争分夺秒的汲取着杭州经验、思考着瀍河未来,如今我们带着珍贵的回忆、宝贵的经验,全力以赴的来建设美丽瀍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里承载着我们的荣光,未来一飞冲天的新瀍河必将留下我们这些建设者的光辉足迹!

Baidu
map